|
【莫言——以文載愛,行善生花】

在多數人的認知中,莫言是那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巨匠。但在他含而不露的「莫言」背後,隱藏著一個天真熱忱、鮮活生動的靈魂。他是社交媒體上「有趣」、「沒有距離感」的莫言老師;是左手揮毫、樂此不疲的書法愛好者;而在慈善的世界裏,他更是那個為了公益而不惜在馬路上狂奔的慈善家。莫言在慈善領域的貢獻,遠非我們所見所知的「冰山一角」。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 年出生於山東高密。他是中共黨員,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和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獲文學碩士學位。莫言自 1981 年開始發表作品,並於 1985 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他的作品豐富多樣,包括《莫言文集》(20 卷)以及多部影視和話劇劇本。其中,他的中篇小說《紅高粱》獲得了全國中篇小說獎,而《豐乳肥臀》則獲得了首屆《大家》文學獎。此外,他的作品《蛙》還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在 2012 年,他更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對中國文學的重要肯定。他的筆名「莫言」,寓意深刻,既是對自己的鞭策,也是對其人生哲學的詮釋。
其實,莫言的行善之旅從20多年前就開始了。當時的莫言將他所獲得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捐贈給了檢察日報社在雲南西疇縣捐建的希望小學。2001年,他又將「第二屆馮牧文學獎」的兩萬元獎金繼續捐獻給這所小學。他坦言道:「在那個時候,兩萬元還是挺大的一筆錢的,我們的工資也就幾百塊錢。但我覺得這個錢不應該裝到自己的腰包裏,應該拿出來。」獲得諾貝爾獎兩年後,2014年莫言向紅十字會捐贈了100萬元稿費,用於救助西部地區的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們。在接下來的 2015 年和 2016 年,他又分別向中國紅十字會「胡大一愛心工程」先心病救助項目捐款,共捐出125.7萬元,全部來自於他的稿費收入,救助了來自西藏地區的 62 名先心病兒童。當時的莫言並沒有讓媒體對他捐款的事進行報道,他認為「善與人知,不是真善」,所以僅僅只是走完了捐款流程就結束了。
2022年春節前,當莫言和好友聚在一起寫福字時,他靈光一閃:可不可以把自己寫的福字捐給慈善機構,用拍賣的方式籌款捐給西部需要幫助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他的想法和他的好友王振一拍即合,兩人寫了一百多幅福字,然後挑出了一百張,與中華慈善總會聯系,那100個福字便成為「莫言同心」項目的開端。這個想法的順利實施不禁讓莫言思考:「盡管個性更傾向於『善不與人知』,但能夠用自己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去為更多困境中的孩子做更多的事情,為什麽不做呢?」於是,一向低調的莫言受邀成為中華慈善總會的慈善大使,他也推翻了自己當初「不做探訪」的想法,開始去探望那些項目救助的孩子。他說「面對這麽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面對這麽多需要幫助的處於弱勢的人,慈善要變成一個公共的行為才可以。那我想,由我來出面張揚地大張旗鼓地宣傳這件事,如果能為培養大家的慈善意識有一點貢獻,我想還是值得的。」
如今,莫言攜手《中國慈善家》雜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共同創立了「與莫言同行」公益行動計劃,旨在推廣慈善文化與實踐。其執行主體「兩塊磚公益基金」於2023年7月成立以來,已發起多個公益項目。其中,「莫言同心」項目專註於先心病兒童的救治,已成功資助170余名兒童進行手術治療,並為15萬余名青少年進行公益篩查。「與星同行」項目致力於孤獨癥兒童的康復,已在22個省的48個城市開展孤獨癥康復技能培訓,預計賦能1000余個孤獨癥兒童家庭。「健康童樂園」項目則關註鄉村兒童的早期發展,計劃在一年內為貴州畢節等地的幼兒園和家庭捐建兒童樂園,提供豐富的早期教育環境。截至2024年11月,吸引35萬人次參與,為眾多需要幫助的兒童帶來了實質性的改變。
對於莫言而言,在為慈善事業奔波的過程中,孩子們給予他的巨大幸福感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通過探訪與孩子、家庭接觸,他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與愛的力量。

「善的根本目的就是對人類之愛」,莫言將文字、書法當做大愛的載體,向鄉村的兒童傳遞愛與希望。在慈善這條路上,莫言依舊腳踏實地,用自身的影響力讓更多細小的力量匯集到一起。在他的人生裏,文學如同巍峨的大山,而慈善則如同交錯的河海,在靜謐中,它們共同展現著莫言那些未言的故事。